王振耀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慈善法》规范的社会组织应专业化推进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依法推进公益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依法推进公益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
《公益时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从公益和慈善事业、养老、儿童福利、社工等方面做出解读。
《慈善法》规范的社会组织应专业化推进
王振耀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跟往年不一样,改革是当务之急。首先,《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强调公益和慈善事业、社会组织的建设,这是非常大的历史进步。当前《慈善法》实施已有半年,社会各界虽然有一定的经验和体会,但仍然不是很熟悉,有些公众认为可有可无,有些社会组织也不知该怎么办?”
“这样一来,推进社会组织建设跟原先《慈善法》颁布之前貌似采取一个规格、一个方式,就有些不妥。应该依据新的历史实际来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发展,要将《慈善法》规范的社会组织分类专业化推进,《慈善法》关注具有慈善性质的组织,而这些组织应该跟其他社会组织有着不同的法律要求,现在就应该依法将这类组织加强管理。”
王振耀觉得,“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组织都是受《慈善法》规范的,在社会参与和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组织和慈善组织不等同,也不重合。感觉一部《慈善法》就规范了所有的社会组织,或者说所有社会组织都得按照《慈善法》来,或者《慈善法》管理的社会组织跟其他社会组织同等处理,这是不对的。”
“当前,《慈善法》实施已半年,我们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和体会,现在重要的是应该将慈善组织的行为和慈善组织整个架构给拓展出来,这样有助于更好的贯彻国务院各项要求。”
《公益时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去年颁布实施《慈善法》之后,中央还提出过很多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改革举措。
比如,2016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2017年2月24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等,这些法律和规章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描绘了美好前景。
中国“善经济”时代到来
根据数据统计,当前,中国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过了GDP的50%,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到“善经济”时代,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机会,也是当前产业转型的机会,中国经济转型往要往哪里走?
王振耀觉得,“从整体上说,主要特征为发展以养老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业,现在是社会和产业接轨。早前,要不就按事业来办产业,要不就是按企业来办产业,现在有了社会企业的概念,这其中养老却最典型。”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点了很多战略布局,但从社会理解到拓展都还需要加大步伐,在事业、产业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点上各国都推出很多好的经验,也有很多不足。
“比如,日本、德国、美国的养老各不一样,这些产业中融入了很多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的东西,如何来结合?中央的部署很明确,从‘部署——社会共识——形成技能——产业链条’,这将是一条新的产业,需要咨询、培训、服务,中国当前几乎都是空白,巨大的市场充满机遇与挑战,需要我们准备好。”王振耀说。
儿童保护体系得到建立
《公益时报》记者通过对比发现,2015、2016、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三年提出了儿童权益保护。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
王振耀认为,“这恰恰是近两年国务院的一个重大工作成绩,从法律、行政规范上建立了一套儿童保护体系制度。”
而早在7年前,王振耀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就开始探索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
2010年5月,中国公益研究院与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在山西省、河南省、四川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5个省(自治区)开展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简称‘5省12县’),以探索出一套可以为所有儿童托底的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
该项目的核心策略为通过聘用村儿童福利主任、建立村儿童之家,每省份配备一名大学教授作为业务指导专家,形成集信息监测、帮扶、资源共享及部门联运的工作机制,从而建立起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实现普惠型的儿童福利。
五年后,2015年10月16日,民政部召开“百县千村”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着力解决基层“最后一公里”福利服务递送问题,2016年6月,国务院出台文件,将在全国的村(居)民委员会设立儿童福利主任,解决困境儿童保护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从最早的‘5省12县’到‘百县千村’再到‘全国的村(居)民委员会设立儿童福利主任’,这是一套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也需要时间,效果一段时间也应该得到相应评估。”王振耀表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中国政府在儿童保护推出这项举措评价为,‘世界级工程’,认为中国政府创造了一个儿童保护类的赤脚社工。
王振耀觉得,“《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聚焦儿童权益保护,这表明中国的儿童保护政策已在多地部署推进实施。目前,贵州省毕节市全市普及,很多地方也在每个县普及。安徽省已经全省普及,儿童保护已在建立一套网络体系,‘行政+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网络体系,建立一个3亿儿童网络,这是一个世界级工程,成效需要观察。”
社会工作在变革中行进
《公益时报》记者经过对比2015、2016、2017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对于社会工作的描述有着不同的演变。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社会工作描述为,“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社会工作描述为,“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社会工作描述为,“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发展。”
三年中,《政府工作报告》的描述,分别用了“发展”、“支持”、“促进”,连续第三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意义重大。
王振耀说,早在几十年前,中央全会就确立过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至今《政府工作报告》仍在描述,这表明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发展步伐较慢。
我国部分高校都设立有社工专业,但并没有设计出与政府合作的转型机制。社会工作较为抽象,处理事情大多琐碎,政府对此有不能介入,很多社会工作者又把问题说不清楚,解决群众问题效果不明显,有些还不如当下有经验的行政工作者,所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体系需要改变。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做社会调解工作的人士,这些人不见得都是社会工作者,但解决社会问题效果不错,但社工专业科班毕业还不如此,这表明中国的很多教育和实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王振耀表示。
对于社工教育的改革,王振耀举出一个例子。
“有个年轻人在大学社工专业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国内研究生,但这位年轻人却选择了赴美国留学,继续学习社会工作专业,问他为何不选择国内社工研究生就读时,这位年轻人说到,国内社工专业研究生大多还是学到书本上知识,能用于实践工作的并不多。美国的社工专业实践较为发达,去美国能够学到更多实践。”王振耀说。
“如果说,在别的地方不明显,但在社工领域十分清楚,我国社工教育已经显现出不一样的地方,这需要知识界和社会两方面都共同努力。”王振耀补充道。
作者:张明敏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
●僧多粥少 用途设限 2亿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如何“食之有味”?
●《大中华区社企调研报告》:20%的社会企业获100万以内市场投资
官网:www.gongyishibao.com
微博:@公益时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资讯